百年經濟之路:從IMF和世行數據看中國經濟成就與國際影響力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可以說,全球范圍內都在討論中國百年來的變化和中國取得的成就。 7月2日出版的世界著名財經雜志《經濟學家》發表了未署名的報道《中國十年之路》。該撰稿者駐華十年,在即將離任前以親身采訪經歷寫下了這篇報道。 文章以他在貴陽新區乘坐的士開始,7年前的新區是一座“鬼城”,如今這里車龍馬水,貴陽的第二個新區也已建成。他感嘆道,一個記者應在一個國家常駐較長時間才能養成謙卑心態。在過去十多年里,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發展不平衡、不穩定、投資過度,但他認為總體瑕不掩瑜,經濟總量翻倍,通脹、失業、企業經營不善只是個別現象,而非普遍問題。 他特別提到,有著2500萬人口的、經濟發展出色的上海,科技創新之城杭州,充滿活力的出口之城無錫和干勁十足的企業家之城溫州。 在他看來,中國依然保持強大的經濟活力,根本原因有三:政府統籌與規劃、私有經濟競爭十分激烈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引用了亞瑟·路易斯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經濟變化,勞動力由低附加值農業向高附加值的工業轉移(注:中國農業產值占比由1978年的29.6%下降至2020年的7.0%)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展望未來,雖然中國65%人口已城市化,人口接近峰值,外部環境變化莫測,他仍堅信中國能在半導體和機器人等關鍵領域取得成功。與大多西方輿論的中國悲觀論調相反,他深信從長期看中國經濟會比現在好很多。這也是他訪談的投資者和分析師的幾乎一致的共識。 這位英國編輯只是從十年的親身經歷感悟到中國經濟的重大變化,如果基于更長的歷史視角看,他肯定會對中國經濟巨變發出更大的驚嘆。 事實上,我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政府的統籌與指導,在經濟發展重要轉折點上政府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抓住了歷史機遇,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在較短的時間內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國際經濟地位日益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庫,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國、重要的資本輸入國和輸出國??v向分析表明,我國今天的經濟成就來之不易。 中國經濟發展成就令人無比自豪中國經濟起點低,底子薄,基礎差,新中國成立前,經濟凋零、民生困難。 北伐戰爭后,中國實現了統一,經濟開始復蘇,于1932年經濟規模達到288億美元,但受大蕭條影響,1934年回落至213億美元,1935年反彈至237億美元??谷諔馉帍氐状輾Я酥袊洕A,抗戰結束后的1946年,中國經濟只有戰前的25%規模。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期,中央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于1957年提前完成計劃目標。根據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196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597億美元,為民國時期的兩倍多。上世紀6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受到極大沖擊,但在70年代依然保持了一定增速。按名義美元計,1969年GDP達到797億美元,1979年達到1783億美元。 在這段特殊時期,經濟發展道路曲折,甚至有時出現倒退,但在艱苦的環境下我國建立起來了門類相對齊全的工業體系(如鋼鐵、化工、能源、交通等),為后來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自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敏銳地觀察到世界經濟發展大勢,牢牢抓住了每一次發展機遇,經濟增長不斷躍上新的臺階。 改革開放初期,鑒于世界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調整了對外經濟政策,主動與國際經濟接軌,充分利用1990年代初興起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潮和信息技術革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并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在美國金融危機沖擊全球經濟時,我國在危機中尋機會加大了基礎設施投資,隨后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模式以推進高質量增長。在數字時代,我國已大量投資新基建,以科技促進低碳綠色發展。不管以哪種口徑計算,我國經濟復合增長率遠超過七國集團(見表1)。 按美元不變價格計算,2010年中國GDP達到6.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7萬億美元;2019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4.3萬億美元,而日本不進反退,經濟總量只有5.08萬億美元。按人均收入計算,中國經濟發展依然是個奇跡。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經濟總量不足300億美元,平均到4億多人口,人均收入微不足道,是真正貧窮落后的弱國。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1960年我國人均年收入才307美元,但2019年達到10484美元,正式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2年以來,中國在之前扶貧攻堅基礎上,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努力,成功幫助近1億農村人口脫貧,實現在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的全部脫貧。 如表1所示,中國經濟長期保持穩定高速增長,這才是我國經濟騰飛的“秘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自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國內需求和對外貿易、人才培養、基礎設施投資和完善的工業體系,但科技創新乃是經濟發展等式中最重要的變量。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始終踐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政策理念。中國研發投入不斷增加,逐年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并于2009年超過日本,現居全球第二位。 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也高速增長。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2013年中國以73.5萬項專利申請超過美國的50.1萬項而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中國專利申請達到132.8萬項,美國專利申請基本保持不變,略增加至52.1萬項。2020年,華為、京東方、廣東歐珀、中興通訊、平安科技、大疆創新、維沃移動、深圳華星光電、武漢華星和阿里巴巴集團分別以5464、1892、1801、1316、1304、1073、955、872、872和770項包攬前十名。中國對研發的長期投入奠定了經濟創新基礎,確保實現第二個百年偉大目標。 中國成最大貿易國、全球供應鏈中心縱向比較更能突出中國國際貿易的巨大進步。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農業飽受低價的進口產品沖擊,對外貿易長期處于逆差。新中國剛成立時,1950年中國與非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總額超過70%,當年美國宣布對中國進行貿易封鎖,西方國家亦步亦趨。1954年中國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上升至74%。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后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急劇下降,1965年時貿易總額約占30%。中國從這些社會主義國家主要進口工業原材料、工業機器、設備和配件,而出口產品為大豆、絲綢、茶葉、羊毛和農副產品。1953年后,中國注重發展與西歐國家和日本的貿易以采購特種原料,如棉花、橡膠、機床、電氣設備和化工產品。1970年中國出口貿易額為20億美元,主要市場為香港(23%)、日本(13%)和新加坡(6%),出口產品包括:紡織品和服裝、金屬礦石、金屬制品、皮革和鎢;進口貿易額為22億美元,主要來源地為日本(25%)、西德(7%)和加拿大(6%)。上世紀70年代,中國對外出口貿易額超過60年代,年平均值達到60億美元,進口貿易額平均值為60.2億美元,國際貿易基本保持平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由初級產品和半成品向成品和高科技產品升級,而且貿易伙伴更加多元化。 據中國海關統計月報,2020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主要商品是附加值高以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具體包括信息電訊類產品(手機及其它家用產品、計算機、電訊設備、計算機配件);玩具、紡織品、家具、鞋類;車輛配件;家具、居家用品。我國進口貿易主要來源地包括亞太其它國家或地區、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巴西、越南和馬來西亞,而出口主要市場包括美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日本、越南、韓國、德國、荷蘭、英國、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中國對外貿易區域分布均衡,布局合理。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中國經濟運行狀況直接影響到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供應鏈中心,其決定因素很多,包括中國一流的基礎設施(港口、機場、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發達的電信市場、強大的內需市場、完整的工業體系、優質的勞工隊伍、政府的高效運作。 中國金融投資地位日益上升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起點低、時間晚,但發展相當迅猛。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較晚,對外開放更晚,但發展勢頭同樣良好。 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于1979年開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當年投資總額僅8萬美元,但隨后幾年呈爆發式增長,1992年后年投資額達到百億美元;2005年以后達到千億美元,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202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遠低于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但從2014年始對外直接投資每年超過千億美元,表明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企業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最近幾年,海外民粹主義政府的反全球化做法妨礙了世界直接投資,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受到了一定影響,但許多在華的外企商會調查表明,外資企業依然看好中國市場的強大需求和一流的基礎設施,對華投資的決心沒有動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更多轉向綠色發展項目和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為東道國未來經濟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改善了我國的投資環境和經營環境,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與中國一道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較晚,對外開放較為謹慎,但發展速度很快。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在全球十大交易所中分別名列第三和第六位,兩市股票市值僅次于美國。我國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進一步擴大資本項目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機構投資者。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數據,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債券市場規模為18.56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47.24萬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在超低利率的環境下,我國推出的債券市場北向通(南向通即將開通)吸引了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我國債券的高收益是許多養老基金的福音。隨著國力不斷增強,我國對外證券投資增長較快。據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統計,1994年12月中國對美證券投資余額為182億美元(長期),2004年6月、2014年6月和2020年6月投資余額分別為3410億、18169億和15691億美元。此外,我國共有239家企業在美國股票交易所上市,市值超過萬億美元。 回望歷史,中國能夠在幾十年的時間內由積弱積貧的國家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過程雖然曲折,但奮斗的結果令人欣慰和自豪。隨著我國經濟穩健發展,對外貿易持續增長,拉動了貿易伙伴的經濟發展。中國的經濟成就是巨大的,但應時刻保持警醒,保持持續增長的動力,因為前面還有許多路要走。 |